【非常醫生】入住老人院不等於臥床度餘生 80後老人科醫生:希望長者活得舒服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0/04/01 16:14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4:17

分享:

分享:

老人科專科醫生鄭戩毅希望,長者在餘下日子,活得舒服。

勞碌一輩子,不少人也希望安享晚年。病患纏身,入住老人院,就只能臥床度餘生?「希望長者在餘下的日子,活得舒服,做到自己想做的事」,這是明愛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鄭戩毅的心願。除了在醫院診症,他也與「老人外展評估隊」走訪深水埗多間老人院,為患病的、不良於行的長者診症,按其需要改變照顧模式,盼帶來不一樣的生活質素,讓他們在晚年仍有選擇,不一定要綁手、插喉。

鄭戩毅醫生(左)每逢去老人院,也會教授職員護理知識,希望改善院友生活質素。(曾有為攝)

盼改善照顧長者的情況

很少長者會嫌老人院殘舊,他們通常會想:以我這個條件,有人照顧我已經很好了。

深水埗人口老化問題嚴重,有不少基層長者,社區支援需求較大。80後鄭戩毅自2010年擔任老人科醫生,老人院的診症經歷最教他難忘,每次提起總滔滔不絕,笑言「喜歡管人家事」。

他說,喜歡去老人院,是因能按實際情況為長者、職員提出建議,改善情況。惟部分老人院資源、職員相關學識不足,照顧狀況未必太理想。故他希望教育職員:不要綁著病人雙手;讓行動不便的,有更多機會走動,而非長期坐在椅子上。

鄭戩毅醫生(右)認識88歲的春喜婆婆(左)已3年。有老人院護理員笑言,婆婆不罵人時,也挺可愛。(曾有為攝)

臥床度餘生與自由進出

「婆婆,睡得好嗎?女兒是否每天探望你?」甫進老人院,88歲的春喜婆婆已步出房間,等著醫生來診症。婆婆患有認知障礙症,早年被推跌的經歷,她逢人必說,鄭醫生笑言自己已背倒如流。比不少人幸運的是,婆婆行動自如,每天有子女探望。

鄭醫生曾在老人院接觸一位60歲叔叔,對方因曾長時間在深切治療部留醫並插喉,致雙膝變硬,大部分時間只能卧床或坐在床邊。「對方只有60歲,長期臥床亦非辦法」,鄭醫生遂與職業治療師、物理治療師為其評估。最終發現,叔叔有能力使用輪椅,於是為他提供一架輪椅,以便在老人院自由出入。

縱然膝蓋較弱,雙腳無法伸直,但他不必臥床過下半生,兩種生活相差很遠。

鄭戩毅醫生(左)到老人院後,就為長者檢查大大小小的痛症。(曾有為攝)

從24小時臥床到重見陽光

不要習以為常,以為病人的狀況就一直如此,其實我們可以做些事改變其生活。

鄭醫生稱,每次到訪老人院,也會盡力發掘長者所遇的問題,了解原因,盡量少用藥,甚至不用藥也可處理問題。「去過老人院就知道,門診的服務不足以全面照顧長者。」

另有一名80歲的婆婆,突然發現自己半身無法動彈──初時還能用步行架行走,後來卻要臥床。婆婆以為自己患腦癌,情緒低落。心情不佳,也緣於不了解自己的病。鄭醫生為她檢查,翻閲病歷,發現婆婆脊骨位置長了水泡,壓著神經線,以致手腳難以郁動,不能久坐。經評估後,醫生為她度身訂造一款可調校高度的座椅。

她由24小時臥床、困在房間,變成走出大廳活動,與院友看電視、聊天,重拾社交活動。

婆婆再展笑容,覆診時興奮表示,終有機會踏出房門,重見陽光。

鄭戩毅醫生表示,於照顧上作少許改變,配合病人需要,就已能改善其生活質素。(曾有為攝)

104歲也可享受美食

人老了,也不等同失卻人生樂趣。多年前,一名101歲婆婆插著胃喉,瞥見鄭醫生,就合上雙手苦苦哀求:「為我拔掉胃喉吧,我很不舒服。」

縱有認知障礙症,婆婆仍能表達意願。經評估後,醫護發現她吞嚥能力並不那麼差,仍能進食部分食物。徵得家屬同意後,醫生為她拔去胃喉。至上次覆診,婆婆已104歲,鄭醫生一臉滿足說:「從101歲到104歲,她仍能享受吃食物的樂趣。」

醫生:盼為長者提供選擇

人到晚年,身體機能衰退,很多事也不由自主。身在老人科,鄭醫生認為,最重要是能為長者帶來一絲希望,為他們提供選擇。

希望能找到方法配合長者的需要,無法進食,也不一定插胃喉。

鄭醫生坦言,面對公院輪候時間長、私院費用高昂等社會資源分配問題,有時也束手無策。他最希望的是,用自己的專業、知識,改變一些照顧病人的模式,為他們作最理想的選擇,因為行醫不僅是「醫病」,更是「醫人」。

讓有吞嚥問題的長者可再次進食;讓他們維持活動能力,非長期臥床,並有更多走出房門活動的機會,是他到訪老人院的任務之一。

眼見百多歲的長者走到人生晚期,我希望能為她達成一些心願,滿足其需要。

88歲牧師收留無依靠長者包生養死葬 撐起敬老之家60年:想他們安享晚年

【最後尊嚴】替孤獨死長者善終 義工見證徘徊生死邊緣:在病床上捱時間是煎熬

記者:黃泳欣